什么是愛自己呢?獎勵一頓大餐,買一些喜歡的衣服,把房間布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。是的,這是物質上的愛自己。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,來探討一下精神層面上的愛自己。讓自己痛苦的原因總結下來其實就三個,不會處理社交關系,親密關系中的忍讓和爭吵,被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。其實這一切都源于對自己的不理解和不接納,不接納自己的缺點,不清楚自己想要的,一直以外部世界的標準要求自己,根本來不及傾聽自己的心聲。那到底精神層面上的愛自己,是什么樣的呢?
不理解不接納是我們大多數痛苦的來源
其實愛自己就是兩個接受和三個評判標準。
01.愛自己的第一點,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
學會接受父母的平凡,你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,超越了這些束縛,你的真實自我才能自由地成長。很多人心離都有一個執念:“父母是愛我的。”因此,他們不斷地期待父母改變,期待父母重新愛上自己。但事實上,這樣的期待很難實現。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愛孩子,無論孩子小時候還是長大后,這種愛都不會改變。如果孩子長大后無法認清這個現實,仍然期待父母的改變,他們可能會很難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。也有些父母不是不愛孩子,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愛。如果孩子長大后仍然期待父母給予更多的愛,這可能會成為一種奢望。因為即使父母重新愛上了已經長大的孩子,也無法彌補童年時期缺失的愛對性格的影響。因此,當我們接受現實,不再期待父母的改變,我們才能真正專注于自己的生活,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02.不再期待父母之愛后,學著接納自己
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,這樣我們才能活出真實的自我。接納自己,意味著即使我們并不出色,只是平凡的一員,我們也值得被愛。那些無法自我管理的人,往往是對自己有著極高要求的人。這種嚴格要求,往往源于成長環境的壓力,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夠優秀,就不會有人愛他們。想要改變這種想法,卻發現難以做到,于是更加自責,更加痛苦。接納自己還包括接受自己的不改變。接納自己,就是接受自己可能會有自卑、敏感、討好或強勢的一面,允許自己不改變,改變才會悄然開始。下次當你不接納自己的時候,請默默地對自己說:“我的自卑(或其他情緒)沒有錯,這是曾經年幼的我保護自己的方式。現在長大后的我,已經可以用其他方法保護自己了。自卑,謝謝你,但還是讓我來處理吧。”接受內心真實的自己,反而會促進自己變得優秀。
三個評判標準來確認是否愛自己
首先,學會放松和休息而不會有負罪感。真正的愛自己,不是只知道沖刺然后給自己很多物質獎勵的人,而是一個善于主動休息,保持平衡的人。不要過度消耗自己,只要感覺精力不足,請停下來主動休息。其次,照顧好自己的情緒。照顧好情緒意味著,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,傷心、憤怒、抑郁的時候,不要排斥這些情緒,不要再給自己增加另外的負擔。讓情緒來,再目送情緒走。這再正常不過,無需羞恥自責。最后,能夠果斷遠離有毒關系。
在“消耗型”關系中,你體驗不到平等和尊重、被欣賞,只有強迫、貶低、控制,讓你成為極度自卑的人。你的情緒,感受都被壓抑著,無法做到真實。健康的關系一定是平等、尊重、包容、支持和理解的,它充滿了能量。